English

研究生教育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8-08-10 来源:光明日报 民盟中央副主席 江景波 我有话说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和科技更加激烈竞争的世纪,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而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以来,尤其是近五年,研究生教育事业在邓小平理论指导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要求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新的世纪对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取决于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教育发展的速度和后劲,因此,研究生教育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做到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北大讲话中所要求的“教育应与经济建设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为此,仅就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重点加强研究生院建设发挥规模效益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人口等相协调。“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决定着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倾向于基础教育,研究生教育只能是适度、稳步、协调地发展。至2000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将达到20万左右。有限的教育资源应该发挥最大的效益。但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平均规模小,布点分散,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培养质量也难以保证。据统计,全国33所高校研究生院拥有全国49.8%的博士后流动站、71.8%的重点学科,已授博士、硕士学位数分别占到全国比例54.5%和40.5%。这些高校大多数学科和专业较齐、科研基础较好、师资力量雄厚,已成为全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形成规模效益,更有效地发展研究生教育,建议政府教育部门采取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策略,重点加强现有研究生院的建设,并给予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包括放开计划外招生指标限额、扩大授权点审批权等等。同时,加强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权质量监控、检查和评估,从而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和规模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我国原有的学科结构和体系不尽合理,专业设置偏窄,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比重较大,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应用学科比例较小,无法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多学科综合解决发展问题,需要各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为此,国务院学位办全面修订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理顺了一级学科,拓宽了二级学科。但是,新专业目录的真正实施,包括人才培养观念上的真正转变,还需要做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比如,重新制定培养方案,合理设置学位课程,按较宽口径培养研究生;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创造性思维方法的锻炼;注重研究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利用信息化手段和通过讨论课、讲座课、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等各种学术活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改革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增强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允许研究生在规定学制内完成部分或全部学位课程,就业后在一定时间内返回学校完成学业和论文答辩;等等。并继续探索和完善本硕连读、硕博连读、中期筛选、资格考试等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发展多样化教育模式适应社会需求

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高层次人才,包括大量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的应用型、专业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也应适时调整,发展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在保证基础学科和支柱产业等所需学科专业建设的前提下,重点扶持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学科,有计划、有步骤地大力发展工程硕士、MBA等硕士专业学位。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要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办学体制、招生制度等方面,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不断完善培养机制。比如,选拔培养对象,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可破格录取;“宽进严出”,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有机会深造,同时建立淘汰制,确保培养质量;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工程项目,论文指导可采取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或导师组,等等,努力将培养人才与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科技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基础上,建议试行工程博士学位等其它新的培养模式,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实行教育经费多元分担制度

筹措培养资金

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充足的教育经费为前提。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实行研究生教育经费多元分担制度是必然趋势,这是因为研究生教育属非义务教育,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扶持不能完全满足其所需,而且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已不再是国家一方的需求,而是用人单位和个人等多方的需求。需求的满足不应是无代价的。实行研究生教育经费多元分担制度,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首先,国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最大也是最终受益者,应是主要投资者,要逐年增大教育投入。其次,经济和人才竞争的加剧,使研究生教育具有较高的回报率,用人单位理所当然应承担部分教育经费,这是世界性的趋势。再次,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也使能承担研究生教育经费的家庭不断增加。因此,实行教育经费多元分担,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当然,该制度实行要充分考虑到地域差异和专业差异。建议先在沿海开放经济发达地区试点,而后在全国研究生院试行,然后逐步推行。具体的收费标准,应由各单位在国家统一标准范围内自行制定,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可有差别。同时,建立相配套的帮困体系,包括设立贷学金、特困生专项奖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等,确保多元分担制度顺利实施,多渠道地筹措培养资金,以形成良性循环,使得我国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